-- 作者:fanny
-- 发布时间:2005/6/12 8:47:07
-- 迎端午包粽子 老少齐上阵男女同竞技(二)
迎端午包粽子 老少齐上阵男女同竞技(二)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如火如荼的包粽子现场(陈英杰 摄) 比赛从9时开始,经过约3个小时的紧张角逐,首届“伍氏特香包”杯包粽子大赛圆满结束。评委一致评判,26号选手、来自晋江内坑的75岁老人张秀琴获得老年组冠军;14号颜玉思、8号黄一鸣获得老年组第二名;2号江瑞连、3号许花、16号林元六获得老年组第三名。 成年组冠军被8号选手庄永美夺得;42号刘珊珊、19号叶红瑜获得成年组第二名;36号叶惠生、21号林进治、43号陈玲玲获得成年组第三名。 本次比赛还邀请了台湾的面包、粽子制作大师林泰山等人担任评委。评委依据粽子的饱满度、外观、重量等标准,对选手们所包的粽子一一进行评判。比赛各组分别设一等奖一名,奖品为价值1000元的“伍氏特香包”面包券一张;二等奖二名,奖品为价值500元的“伍氏特香包”面包券一张;三等奖三名,奖品为价值200元的“伍氏特香包”面包券一张。所有参赛者均可获赠价值30元的“伍氏特香包”面包券一张。 比赛结束后,东南早报副总编辑苏兴秋、泉州市伍氏特香包有限公司董事长伍维国、东湖公园党支部书记陈再伏分别为获奖选手颁发奖金、奖品。 “举办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既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又可弘扬传统文化。”大赛组委会有关负责人说。
花絮 七旬老人摘桂冠 老年组的8号选手黄一鸣,不仅动作麻利,而且包起来的粽子又饱满又大,围观者啧啧称叹,更有好奇者,忍不住想拿一个看看。 “现在别动,等我包好了,再请你们吃。”黄老先生这下可急了,赶紧说。 第一组的比赛进入倒计时时,有的选手看见旁边选手包的粽子比自己多后,忍不住嘀咕着“我就是扎得太结实了,才会比较慢”。其实,虽然选手们所包粽子数量多少是评判标准之一,但粽子的饱满度、结实度、美观度和重量也很关键。 获得包粽子大赛老年组冠军的张秀琴正展示着她包的粽子(石勇 摄) 看到前面的选手包的粽子又多又大,第二组有选手甚至打起退堂鼓,还是旁边的家人一直在鼓励老人“参与重于结果”,才肯上台。 从晋江内坑赶来的75岁老人张秀琴不仅速度快,而且粽子扎得结实,跟市场上卖的差不多,最后她以10分钟完成26个的记录拿下老年组冠军。 老人两手提着沉甸甸的粽子,对着摄影记者的镜头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老人的女儿说,老人平时在家就经常做家务,每逢节日都会自个儿包粽子给家人品尝。(陈祥木 石勇) 幼儿也来助威 昨天,前来给选手加油助威的家人也不少,有的是媳妇、孙子一起陪老人过来,也有给老伴支持的,还有父母让子女参加的…… 现场最惹人关注的是还在咿呀学语的小孩子,看到爷爷奶奶在台上包的粽子,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味,小家伙高兴得手舞足蹈,逗得大家直乐。 这次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伍氏特香包”杯包粽子大赛,不仅吸引了数百市民前往现场参加、给亲友加油鼓励,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媒体记者前往采访。来自泉州老年人摄影协会的大爷大妈们则是这群摄影者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团伙”,他们捧着相机,认真地捕捉着每一个画面,狂拍的劲头令一些后生摄影爱好者惊叹不已。(陈祥木 石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专家在点评(陈英杰 摄) 消耗卤蛋数千个 昨日,包粽子大赛消耗的卤鸡蛋不可谓不多。据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准备的卤鸡蛋有一两千个。然而,由于参赛选手“发挥出色”,盆内做原料的卤蛋以惊人的速度递减。 为不影响比赛,工作人员朱先生等人不得不拉着细绳飞快把鸡蛋绞成四瓣,为选手补充“弹药”。可以说,朱先生等人是这场包粽子比赛的“幕后”英雄,他们为比赛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陈明华 吴锦山)
来源:泉州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