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闽海-台海论坛  (http://mhwh.com/dv7/index.asp)
--  闽海文化  (http://mhwh.com/dv7/list.asp?boardid=2)
----  [灌水]闽南  (http://mhwh.com/dv7/dispbbs.asp?boardid=2&id=710)

--  作者:pkusiscjy
--  发布时间:2004/11/20 20:04:11

--  [灌水]闽南
 福建简称闽,地处我国东南部,古称东越。周朝时有七个属国。《周礼·夏官司马
》称“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为“邦国”。郑玄注曰:“闽,蛮之别
也;四、八、七、九、五、六,周所服国数也。”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福建地区为闽中郡。为何称闽?据汉代《说文解字》曰:“闽,为东南越蛇种。”人
们解释说,福建自古多蛇,居住于福建地区的古代先民以蛇作为图腾崇拜。秦亡汉兴,
汉高祖刘邦封无诸为闽越王。其后,福建历代沿革不断变化,但大都离不开一个闽字。
唐末,中原板荡,王潮兄弟南下进入福建,建立闽国,闽首次以国为名。闽国偏安东南
,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宋元时期泉州港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王潮兄弟称为“
开闽王”,闽人至今没有忘其业绩。福建又有八闽之称,八闽始于南宋。北宋时代,福
建行政区域包括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以及南剑州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南
宋改建州为建宁府,福建遂有一府、五州、二军。府、州、军同属一级行政机构,共八
个。元代分为八路,是为八闽。元吴海《游鼓山记》有“福为八闽都会。”何为闽南?
闽之南也。台湾闽南同乡会出版的《思源》杂志一篇文章这样说:“闽南包括兴、泉、
永、漳、龙等属,有晋江、南安、惠安、同安、龙溪、永春、德化、厦门、金门、安溪
、诏安、南靖、漳平、云霄、华安、东山、漳浦、平和、海澄、长泰、宁洋、大田、龙
岩、莆田、仙游等二十五县市。”

    闽南是一个地域概念,指福建的南部,与闽北、闽西、闽东相对而言,如果以地域
来划分,《思源》的这一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还常常从语言上来划分,如果以
语言来划分,那么,汀、莆就不属于闽南,汀讲客家话,莆讲莆仙话。根据现在的行政
区域,闽南在福建省境内当指福建省的厦门市、泉州市、漳州市以及龙岩市和三明市的
大田部分地区。

二、闽南人

    闽南人则是超地域的概念。一是指居住在今天闽南地区、祖籍在闽南的人;二是指
祖籍在闽南、而今居住在全国各地的人;三是指属于闽南语系、讲闽南话的外省人(有
的祖籍是闽南);四是指居住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其祖籍是闽南的人。

闽南语系是汉语方言之一。分布在福建省南部、广东省的潮州、汕头一带、海南岛的一
部分、台湾省的大部分。闽南语音系是中国八大方言语系之一。据方言周振鹤、游汝杰
教授在其《方言与其中国文化》一书中说:“闽南话在广东的地盘除了有跟福建相邻接
的潮州以外,还有三个不相连续的板块。第一块在电白至阳江沿海(不包括阳江县城)
;第二块在雷州半岛东部。第一、第二块称为雷州方言;第三块在海南岛东北部(称为
琼文话或海南话)。”

     周、游二位根据《广东通志》和《琼州府志》等地方志资料推测,海南岛的闽南语
板块是从潮州一带转移而去的。雷州半岛和电白、阳江一带的两块可能是从海南移去的
,时间大约在明清中晚期。至于闽南人何时迁至潮州、汕头?《简明中国移民史》(葛
剑雄等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的《南宋时期南方内部的移民》一章中指出:
“潮州(约相当今广东汕头市及其属县),为自闽入广州的必经之地,也是福建入迁往
广东的第一站。迁入潮州的闽人为数甚多——南宋时潮州有广南、福建之语,——虽境
土有闽广之异,而风俗无浊、潮之分。”

    闽南话在浙江平阳的鳌江流域以南也有地盘,平阳县的一部分和苍南县的大部分至
今也说闽南话。据《平阳县志》记载,这与明代中期以后的倭寇之扰和郑成功的抗清活
动而造成浙闽沿海居民的迁徙有关。其次,浙江东南的一些海岛居民也说闽南话,洞头
岛人口有10余万,说闽南话的有三分之一;玉环县也有部分居民说闽南话,笔者曾经
两次到该县的坎门镇采访考察,发现镇上的居民不仅讲闽南话,而且风土人情也与闽南
相同。据了解,他们的先辈是泉州惠安县的渔民,大约在明清时候,惠安崇武人到浙南
海面捕鱼,遭遇大风浪而不得归,遂避居于此地,世代繁衍。

    当然,居住在闽南的人不一定都讲闽南话,讲闽南话的也不一定是居住在闽南的人
。现在居住在广东省和浙江省境内讲闽南话的人,如果要追查他们的祖籍,可能百分九
十九以上是在闽地,可是他们不一定承认自己是闽南人,我们也不必要他们承认自己是
闽南人,都是中国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台湾是讲闽南话的主要地区。笔者曾经到台湾采访考察,所到之处都听到浓浓的闽
南话乡音。这是因为台湾人大多是从闽南迁徙过去的。历史上,闽南人迁徙台湾有过几
次高潮:一是明天启崇祯年间,郑芝龙经营台湾时期,招募闽南百姓前往台湾,“人给
银三两,三人牛一 头”,时值闽南饥荒,往台者趋之若鹜。二是十七世纪中叶,郑成功
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时期,闽南民从随郑氏入台者不计其数。三是十七世纪八九十
年代,施琅将军平定台湾,台湾为清政府版图时期。施琅是晋江人,其将士大多闽南人
,他们入台时携带家属到台湾定居,许多贫苦百姓也随他们入台。四是十八世纪八九十
年代乾嘉时期,清政府废除“海禁”,开放对台贸易,海峡两岸经济来往频繁,其时有
鹿港与晋江蚶江(今属石狮市)之对渡,双方贸易盛极一时。连横《台湾通史》记载,
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台湾汉族人口 已超过200万,其中以泉漳人为最。1
926年,《台湾在籍汉民族乡贯别调查》文件显示:当时全台汉民族居民为375万
多人,祖籍福建的达312万人,占83%强;其中泉州府籍占448%,漳州府籍
占351%,台湾人口中闽南人占绝大多数。所以他们讲闽南话是很自然的。有人称
现在台湾人讲的方言为台语,其实这种台语是闽南语系的一个分支,闽南话是它的母语
,所以准确地说台湾人说的“台语”就是闽南话。此事已经有人著文指出。 香港和澳
门是闽南人比较集中的地区。据许地山教授考证:“香港最早的居民以福建人为多,清
代以前就有数以百计的莆田人、晋江人、漳州人在香港岛屿定居”,九十年代出版的《
晋江华侨志》记载说:十九世纪香港开埠以后,移居香港的晋江人逐年增多,1930
年前后,定居香港的晋江人已数以万计。抗日战争胜利到五十年代,晋江人移居香港的
已有四五万人之多,大多居于北角,故北角有“小晋江”之称。据1987年我国侨务
部门统计,在港澳的晋江人已有2985万人烟稀少,占港澳总人口的6%。如果算
整个闽南地区在港澳的总 人数,估计至少有百余万之众。现在可能还不止这个数字。

    闽南人的足迹几乎遍布世界各国,其中以东南亚为最。1996年出版的《泉州华
侨志》记载1990年国外泉州人大约有600多万人,其分布100万以上的国家有
印度尼西亚154万、马来西亚1681万人、菲律宾124万人。其他的如新加坡
有86万人、缅甸175万人。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有15万人、加拿大有45万人
。以上是泉州地区的数字,如果包括厦门、漳州、龙岩等地区,估计有1000多万闽
南籍的华侨、华人,分布于世界各国和地区。我推测,这个数字恐怕占福建全省的华侨
、华人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闽南籍的华侨中涌现了一大批著名人物,如陈嘉庚、李光前、陈清机等。2002
年9月3日,《泉州晚报》(海外版)有一篇文章《泉籍侨界人物谱》说,曾经担任中
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第1至第5届名誉主席、主席、副主席的有56人,其中泉州籍
占17名,他们是:尤扬祖、李铁民、庄明理、高明轩、黄长水、颜子俊、庄希泉、王
汉杰、陈宗基、洪丝丝、郭瑞人、叶飞、陈明、庄炎林、罗豪才、黄长溪、黄翠玉。如
果包括厦门籍、漳州籍的,估计可占一半以上。

    在华侨、华人居住的所在国大多有“唐人街”或“中国城”,这是华侨、华人的聚
居地,是历史形成的。在这些聚居地中有许许多多的社会团体,比如菲律宾、印尼、新
加坡等国,就有以厦、漳州、泉州,或晋江、安溪、永春、南安、惠安、同安等命名的
公所、会馆或同乡会,以及许多姓氏的宗亲会。

闽南学

    那么,闽南学与闽南、闽南人有什么关系呢?学,是一门学科或学问。所谓闽南学
就是研究闽南地区或闽南人的一门学科或学问。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文化学术界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涌现了一 大批新的学科,其中有以某一地区或某一学派以及某一名人为研究对象的,如
上海学、岭南学、闽学、客家学,鲁(迅)学、钱(钟书)学等等。现在,我们提出闽
南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是完全必要的。福建省面积有12万260多平方公里,闽南
厦、漳、泉为24850多平方公里,占全省五分之一弱;福建省人口近3000万,
闽南至少占一半。闽南历来就是福建省经济最繁荣、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
,厦门、漳、泉作为闽南金三角,经济迅猛发展,文化教育日渐昌盛,可以说是全省的
“龙头”。闽南又是我国著名侨乡和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因此,开展闽南学研究,
对于闽南地区的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和促进海峡两岸的“三通”、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那么,闽南学有什么具体内容呢?

    如上所述,所谓闽南学是一门研究闽南地区和闽南人的学科,包括闽南地区和闽南
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闽南厦、漳、泉在中国历史上都有过辉煌的岁月。宋元政府对外开放,发展海上贸
易,吸引了许多外国人来泉州居住,泉州港繁荣昌盛,“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
异域。”被马可·波罗等外国人称为“世界最大的港口”,元末明初,泉州经过社会动
乱,明朝又实行“ 海禁”,泉州港日益衰落,漳州月港崛起了,而且出现了私人海上贸
易集团,促进了漳州地区的经济发展,至明朝中期,月港已经成为“闽南一大都会”,
有“小苏州之称”。清初,由于郑成功的抗清活动,月港的地位逐渐为厦门取代。台湾
划入清朝版图后,开放“海禁”(时开时禁,但总体上是比较开放的),厦门一度成为
对外通商口岸,设立海关。从此,厦门出现“番船辏集,”“市井繁华”的盛况。特别
在鸦片战争以后,厦门与福州、上海、广州、宁波被迫为通商口岸,开埠以后的厦门气
福建乃至全国的地位日益令人瞩目了。 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泉州、月港和厦门的发
展似乎有一种连续性,三港的兴衰折射的福建地区封建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繁荣
的脉络。作为闽南学,应该说研究这一奇特的现象,尤其是它们的辉煌岁月是如何出现
的?具体化说,宋元时期的泉州港为什么成为“世界最大的港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
外国人来泉州经商和定居?泉州港又是如何衰落的?明代月港是怎样兴起的?月港的私
人海上贸易集团是怎样形成的?它对福建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这种海上贸易集
团与泉州宋元时期的海商性质又有什么不同?厦门港是如何兴起的? 开埠对厦门经济发
展有何利弊?如此等等,都是闽南学的内容,应该研究,总结和吸取历史上的经验与教
训,为我们今天闽南经济腾飞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闽南学属于闽南文化范畴,但闽南文化又是闽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闽南有丰富的
中华文化遗存,至今有许多被称为中国“活化石”。单以泉州为例,泉州是我国第一批
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起点。泉州的国宝级历史
文物为全国少见,如开元寺、东西塔、清净寺、灵山圣墓、洛阳桥、天后宫、老君岩、
九日山、草庵等。这些 文化遗址同泉州这个发达的对外贸易港口有什么关系?泉州的闽
南话又称为“河洛话”,泉州的民俗保存了古风,泉州的戏曲,如梨园戏、南音有许多
宋明的古本、古曲,据说都来自中原,中原因为长期动荡不安,有许多已经不复存在,
而在偏安一隅的泉州却保存下来了,所以人们称之为“活化石”。研究这些“活化石”
同移民有密切关系,我们闽南文化有很多来自中原文化。

    应该指出,中原文化随着中原人几次移居闽南,在闽南扎根、开花、结果,逐步与
闽南的本土文化融合在一起。近代以来,众多的华侨,港澳台乡亲返回家乡,又带来了
异国文化。这方面在我们侨乡似乎到处可见,如农村中的“洋楼”,俗称“番仔楼”。
其建筑艺术和风格与我们传统的宫殿式的大厝不同。中原文化、闽南本土文化和外来文
化碰撞、交汇、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有多元文化内容的文化,这就是我们的闽南文
化。闽南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闽南人,他们热情好客、勤劳谦逊、开拓进取,尤其
是敢为天下先,爱拼爱赢的性格更是令人称道。由此,我想到,闽南文化的这种特点与
海派文化、京派文化或者齐鲁文化、岭南文化、荆楚文化以及客家文化、闽北文化有什
么差异和联系?这都是我们闽南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闽南是台湾同胞最主要的祖籍地。闽南与台湾一水之隔,话同音,戏同文,物同源
,神同祖,俗同风,人们称之为“五缘文化”,总而言之:“本是同根生。”因此,研
究闽南与台湾经济、文化和宗教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也是闽南学的重要内容和课题。

    闽南是我国最主要的侨乡。闽南与海外和港澳的关系极其密切,闽南籍的华侨、华
人和港澳同胞具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这种精神,我们称
之为闽南人精神。如“华侨的席”陈嘉庚,龙溪人菲律宾儒商杨启泰,南安人新加坡商
界杰出人物李光前,晋江人菲律宾爱国侨领陈清泉等等,他们是我们闽南籍华侨、华人
的典范,他们不仅对居住的国家经济、文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关心祖国的命运和
建设,对祖国的卓著贡献尽人皆知。当代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继承先辈之伟业、之传
统,在“四化”建设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上面提到的许多华侨聚居的国家都有“中国
城”或“唐人街”,我曾经两次到过菲律宾,那里的“唐人街”几乎都是闽南人,闽南
人具有一种特殊的凝聚力,走到那里,浓浓的乡音,融融的乡情,使我感到分外的亲切
。因此,我想,这种“唐人街”现象、华侨的这种故乡情结,也应该是闽南学研究的题
中之义。

    闽南学的内涵和外延丰富多彩,要研究的课题很多,上面提到的仅仅是一部分,也
是我的一些想法,希望我们大家都来关心、都来参与闽南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