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闽海-台海论坛  (http://mhwh.com/dv7/index.asp)
--  人在旅途  (http://mhwh.com/dv7/list.asp?boardid=3)
----  从芍园一号进入福州  (http://mhwh.com/dv7/dispbbs.asp?boardid=3&id=1329)

--  作者:hairen
--  发布时间:2005/5/10 21:48:23

--  从芍园一号进入福州
从芍园一号进入福州
2005-05-10

● 杨栗

  坐在当地朋友庄方的电单车后座上,一路风驰电掣,因她的小电单车只在警察休息时才能载人,我略有些紧张。

  电单车驶过一家灯火幽暗的酒吧门前,“看,我们有时候在这里聚!”不待我看清名字,白马北路的路标贴着眼前一闪而过。隔着马路,看见对面水光飘摇,红色的灯笼在婆娑的树影后边发出点点红光,似乎是个很有韵味的地方,让我想起广州的沙面一带。刚要开口问,庄方就说:“那就是我常泡的芍园一号啊。”

原是机械厂仓库

  车子拐过来,跨过一道桥,来到河北岸,向下一个宽阔的斜坡,头顶是高大的榕树,进入一个大院子。福州有“榕城”之称,高大的树的主干垂下许多长须,有的甚至形成新的枝干,在暗夜里看起来十分幽秘。

  庄方说,这里原是机械厂仓库,酒吧主人等这个地方等了好几年呢。

  一进门处居然是厕所,但却登得大雅之堂。轻喝一声“里面有人吗?”遂入男厕内瞥一眼参观,如碧翠水帘,想必具有移情作用。女厕则是一座座小红门,容易被忽略掉。至于露天的洗手池,水龙头嵌在镜面上,需要费些思量。正说着,天空落下几滴雨来,我们穿过小桥,进入了酒吧内。

  11米高的阔厅,的确有不同凡响的通透感。红色似乎是这里的主要基调。曲尺形宽大吧台映得客人都面目悠悠的,有几个人坐在吧台旁喝酒聊天。

  顺着宽大楼梯来到二楼,见酒吧两名主人正分坐窗前小桌旁激烈地讨论什么,他们极为年轻,倒像是来泡吧的普通年青人。两个人一边围着两张图纸一边讨论,一边喝着啤酒,只借着红灯笼从窗外映进来的一点微光。

在浮于水面的码头小坐

  “这是平面图,在福州西湖一带,准备开个更大的酒吧,会与芍园一号不同,是以红酒为主。”说话的是看起来颇有些玩世不恭的卓成曦。据说他对红酒有着特殊偏好,而且具有敏锐的味蕾功力和感觉。一直以为,对茶、酒、美食的体味是需要些天赋的,听说他还在杂志上写关于红酒的专栏。他的同伴较为沉默,系出福州工艺美术学院,那个挂在天花板中央的璀璨灯盏就是由他亲手制作。二楼有不少把红色高背椅子,也是由这位艺术家设计制作。此后,我还发现了不少古怪的东东,都是出于他之手。比如,那个形似蜗牛的烟灰缸,不过是一截弯曲的粗水管,令人难以置信。

  他们继续讨论发展宏图,我们就到一层浮在河面的如码头的岸边小坐。服务生随即抱来几个软绵绵靠垫,供你舒舒服服陷进去。过了一会儿,10点左右,人逐渐多起来,凭河的七八个低矮方桌前都坐满了人,三五朋友围拢谈天。

时尚广告新闻文化界人士聚会处

  “半个城市的福州人都认识庄方。”这是我们经常拿庄方开玩笑的话。她是土生土长福州人,因为在报社负责社会新闻,生性又豪爽豁达,结识了不少人,走在路上总有人盯着她看,或上前打招呼。这里更是如此,遇到的不是同事就是好友。

  有意思的是两位主人,时不时默默走过来坐在我们身旁,倾听我们谈天,间或插两句,又突然起身离开,或许是要表达照顾之意,但又事务繁忙?

  据说芍园一居因地理位置紧邻福建人民艺术剧院,福建艺术学校,福建电影公司,福建电影制片厂和芳华剧院,加上主人独特的艺术嗅觉和品位,汇入白马河的杨南河更增添环境之妙,这里便成了当地时尚人士以及广告、新闻和文化界等特殊群体聚会的场所。如果你想最快地适应福州并且进入地道的福州文化圈子,芍园一居无疑是最佳选择。

      联合早报 副刊 2005-05-10
 


--  作者:风铃
--  发布时间:2005/5/11 10:02:49

--  
回去的时候一定要拜访一下,居然还有这么好的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