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闽海-台海论坛  (http://mhwh.com/dv7/index.asp)
--  人在旅途  (http://mhwh.com/dv7/list.asp?boardid=3)
----  现代文学的对话 --文学之旅(国真艺文)  (http://mhwh.com/dv7/dispbbs.asp?boardid=3&id=27392)

--  作者:hairen
--  发布时间:2019/8/20 18:05:19

--  现代文学的对话 --文学之旅(国真艺文)
现代文学的对话  
      张国祯

上期末有学生告诉我,在知网找到我多篇论文,或下载近800次、近1800次,或近200次或300多次,这让我稍吃惊,5年前看知网下载近200次是挺多的了。

下载学术论文的主体无疑是年轻人,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教师,青年学人对论题的兴趣是下载量的首要因素,学界文坛冷暖亦颇有影响。我的文学论文属文时段以8090年代为多,另有后来成最热点的论题文章、因发表的载体非纯学术刊物未进知网,前期论文论题有这么多学人关注总是难免惊喜。

从长远眼光看,年轻人对现代文学的关注点究竟会是哪些?且以教学实例作抽样看看。我在南广学院(传媒艺术人文为主兼有工科的大学)开全校公选课,上学期开“五四”新文学—现代小说和新诗课,自有梳理“五四”文学大潮与流变的用意,讲课还是着重介绍作家作品,对现今90末–00初的同学较生疏(郁达夫、废名、闻一多新格律诗、徐訏)和较热门的作家诗人(林徽因、萧红、张爱玲)创作,则给予同等力度讲解,并布置了对应所讲作家的9道论题由学生任选一题去做两千多字小论文。结课时103篇论文的选题数排列是:

张爱玲、鲁迅、萧红、林徽因、沈从文,其后是废名、闻一多、徐訏和郁达夫;

但论文质量水平并不和数量成正比,相反,评析较冷门四位作家的论文优秀占比率大大高于前面评析热门作家论文的优秀比率,这固然说明,对一般人较陌生的作家、有兴趣者恰是给予了专注研习;而写热门作家的相当多是参考下载网文来攒的,而确实下了功夫论文达优占本题比率和选题数排列也不一致:萧红1/3,林徽因1/4,张爱玲1/5,鲁迅1/6,沈从文1/14(有偶然性但几学期序列略似)

    再从优秀论文得分中看更优者,排列又是:评郁达夫和评萧红、评张爱玲的并列居首,随后评鲁迅和评林徽因的亦优,评废名和徐訏亦颇佳。综合这两项来看,大略可以看出年轻人对喜爱作家研读的深入程度。

结课后,有位同时在南师大修中国文学二学位的王同学向我询问,对白先勇说的一个观点怎么看?—白认为“五四”文学里鲁迅小说是很好的、但其他人成就不是很高,白认为这和“五四”作家对传统文学的全盘否定有很大关系。我说,对白先勇此观点不敢苟同,(待续)


--  作者:hairen
--  发布时间:2019/8/20 20:33:45

--  

(接上)我说,对白先勇此观点不敢苟同,白先勇所谈亦非新鲜之见,基本是美籍华人学者余英时、林毓生诸君三十年前的观点,我在90年代初曾有论文与之论辩过;王同学于是很有兴趣地想找我的相关具体论文材料来看,那是发表在1991年初《鲁迅研究月刊》上的一篇《启蒙母题创作之谜》,副题比较长(“鲁迅改造国民性系列小说多重意念的整合与矛盾”),我说得回去找。没想到不出3分钟,小王告诉我找到了,然后他检索出七八篇我的论文及下载次数,我也作了查索。

研讨鲁迅创作中文化意识、意念整合这样理论性较强的论题,发在“鲁迅研究月刊”这样特定专业面的刊物上,下载近200次已出乎意料,说明对鲁迅的深入研究,有关鲁迅思想与创作类论题仍然表现出历久常新的活力。

5年前我准备开现代小说名家课时,查看自己在小说研究领域发表论文的近年关注度,在知网上查到早为学界首肯的《郁达夫和我国现代抒情小说》一文的下载数就是200次左右的量级(那时算挺多的)。如今该篇论文的下载数已达780 次。结合这次郁题出现两篇优秀论文(其一作者本要写5千字以上、深入研究在持续),说明从文学发展史看有着指标意义的作家作品是不可忽视的!

而我前后廿年间所发关于萧红小说创作的3篇论文,下载次数最超乎笔者期望值。82年发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上的《民族忧痛和乡土人生的抒情交响诗—评呼兰河传”》,下载数达到1800次,同年发在《学习与探索》(黑龙江省人文社科期刊)上的《萧红后期小说艺术途经的成就—<后花园><北中国><小城三月>形象初探》一文稍短(所论有两篇为战后卅余载初见),下载数330次;2012年初发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上的《萧红小说创作与中外文学传承及美学建树》,下载数达560次,也就是说我对萧红小说创作从形象塑造、传承开拓艺术途经方面的探讨,在论文成为知网电子文本后,10余年间共有了研究者3千人次的下载。

这也并非聊以自慰,论文在知网被下载引用的数量,并不应当作检验学术价值唯一或太重要标准,笔者论张爱玲探讨人性隐秘及融汇中西小说艺术的文章,被引用次数或是一般论文的几何级数,知网上却见不到,因是发在文学作品为主的大型刊物上(另详)。这些除了激励笔者、应该还有别一种可深省之处,即对文学研究的长远审视,究竟应从何着眼,是否应重视文学的人性探索与美学传承? 

我从80年代初读研发论文起,文学研究思绪始终未辍,然卅余年从业生涯里做媒体编创时程远超专治学术时段;而作为与现代作家对话最多的媒体文学人,尚有若干对话待发;到从编务中解脱后回归文学,数年间精力又多投在教学中。现今在这里开启文学对话,冀望作为与年轻人交流互动平台,尝试将院校里的课堂转换为新的线上互动讨论式学堂,就先从“五四”新文学课选录开始吧!


--  作者:hairen
--  发布时间:2019/8/20 21:18:06

--  
<国真艺文>公众号 订阅号为: 
 NANKUN97779  欢迎订阅关注
 欢迎同好与年轻朋友关注了就多留言!和作者就各专题展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