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闽海-台海论坛  (http://mhwh.com/dv7/index.asp)
--  人在旅途  (http://mhwh.com/dv7/list.asp?boardid=3)
----  张爱玲启悟小说的人性深层隐秘和人生观照  (http://mhwh.com/dv7/dispbbs.asp?boardid=3&id=28833)

--  作者:hairen
--  发布时间:2022/2/3 23:28:50

--  张爱玲启悟小说的人性深层隐秘和人生观照

张爱玲启悟小说的人性深层隐秘和人生观照

  评《茉莉香片》和《沉香屑—第二炉香》

张国祯

   有谁这样雍容蕴籍而又鞭辟入里地描绘再现老中国洋场里的这一世界?一种现代光色之中情感厮杀如此残酷、人性摧残至于泯灭的生命祭坛,一片错金泛彩雕梁画栋中弥漫着枯朽腐烂气息的昔日文明旧墟。张爱玲《传奇》小说集中若干篇什,将心理分析的透镜对准那青春将逝殆尽、性灵待启即灭的一些怨女迷男,逼视着畸形文化中人性压抑扭曲的奥秘,以一系列奇幻意象眩目地显示了那个人世间的荒谬存在。其中的《茉莉香片》和《沉香屑—第二炉香》,尤以笔锋独到地写人性启悟①的逆变,和对旧文化投影下深层意识的精微透视而引人注目。

在“五四”以来的现代小说名家中,张爱玲无疑是一位将西方现代心理分析派的要领和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笔法奇特地结合的高手。“传奇”集名和上述两篇篇名所示的说书开篇方式,凝炼而不动声色地借人物言行叙述带传奇性故事的形态,初始或给人一种言情俗小说的表面印象。然而一接触到故事内里,明眼人立即会意识到,在那随和别致的外衣下面,包藏的是真正现代派作家所关注的人性问题的深刻内核。她的“传奇”与其说是情爱传奇故事,毋宁说是体现人性畸变的一系列特异而典型的心理过程,或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一种人生观照。过去人们或将张爱玲的这些作品看成是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的同类,或将之粗率归入游离于社会现实之外的演习技巧之作,实在是文学史上的可悲误会。

张爱玲此类小说的中心故事,大都是青年男女的情爱和性爱。作为人类启悟行为的基本要素的性文化或性爱问题的表现形态,是把握人性的健康发展或病态异变的重要层面,张爱玲作品正是以追踪启悟期男女的隐秘性心理来实现这种把握,作出拷打人性的惊人的开掘与发现的。

张爱玲绘作品人物图

《茉莉香片》和《沉香屑—第二炉香》所讲的“故事”都不算复杂,写出的性爱问题表现形态却都十分精粹。《茉莉香片》写的是一个由沪迁港的豪富而渐衰的世家之子弟聂传庆,在家既为生父后母鄙薄虐贬而萎顿自卑,在学校又面临天真奔放的女同学言丹朱关切亲近的诱惑,当他得知丹朱之父、他的文学史教师言子夜正是当年和自己生母相爱未就的情人之后,精神日益陷入忧惚变态的危机,对生父聂介臣和存在自身内的“聂介臣影子”日增痛嫉厌恶,对言子夜的畸形倾慕和对"占据了他本来的位置”的言丹朱的妒恨则愈演愈烈,以至在言教授课上一再失态到无以自容,又于圣诞夜在山径与丹朱独处时将种种仇恨迸发于这个少女,突然肆虐毒打她几欲制其死命。

这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人性启悟逆现象的心理过程。聂传庆这个年已二十却畏葸阴沉似体魄发育未全的青年,本来早应完成人性走向成熟的启悟,他的心理却发生着完全逆向的病变。由于自幼生父将对生母憎恨迁怒于他,他的仇父恋母情绪不断萌长。生母早丧后,环境和精神上的重压,又造成他自卑自虐以至对异性的一种偏执仇妒的心理倾向。他憎厌给予他温情的言丹朱(及家里的刘妈),因为一点“微温更使他觉得冷得彻骨酸心”;但深潜意识中,又像“生锈的刀子在他心里绞动”着对言丹朱“绝望的爱”,那是"二十多年前在他母亲心里的一把刀",而猜忌冷漠、自私占有的欲念与前述情结病变都渗透在他的那份性爱心理之中。促使他情神走向危机的病理基因既是深深潜伏的,由于当年生母婚恋悲剧的阴影因言氏父女的接近而重现,就不可避免地诱发出能量巨大的心理裂变。他既将恋母情结移射于言子夜而使精神失去平衡,又将仇父情结返射于自身中的潜影而使自我意识发生错乱,还因对言丹朱欲爱不能的妒恨,融织着仇视一切和虐待狂的性变态心理,终导致疯狂可怖的杀机爆发。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22/2/3 23:34:22编辑过]

--  作者:hairen
--  发布时间:2022/2/3 23:36:20

--  
    (接上)从中可以看出,男主人公的心理变态发展有着深层隐秘的性心理分析的基础,同时它又不是弗洛伊德学说的图解式演绎,它还浓缩了旧文化(封建文化与洋场买办资本主义文化的结合体)摧残人性、毁灭一切情爱,导致在金玉其外的洋场世家望族之中,一代代人性灵窒息、青春生命成为牺牲品的深沉内蕴。正如作品中警辟的意象所示,二十年前聂传庆的母亲是清醒而无力逃脱地被"绣在屏风上的乌—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日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二十年后,聂传庆本人则“连一点选择的权利也没有","屏风上又添上了一只鸟,打死他也不能飞下屏风去”。作品剖析最精到之处,在于不仅再现了这一世代衍生的悲剧表现,而且从已处于现代文明中的人的深层意识的病变里,显示了他(她)们如何“已经给制造成了一个精神上的残废,即使给了他自由,他也跑不了”。                      

与《茉莉香片》的人物背景形成差异对比,《沉香屑—第二炉香》里的主人公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香港华南大学中年教师罗杰.安白登和他的年轻新婚妻子愫细都是道地的英国人,只是已在这块东方殖民飞地上生活多年,他和她及其家庭看来都不象聂传庆和聂家那样有着明显的先天性病态,然而启悟的逆变和人性的危机同样在他们中间难以遏止地发生。为人处世严谨忠直的普通英籍教员罗杰幸运地有了一个看来相当美满的婚姻,年轻的新娘愫细不仅美貌惊人,而且气质纯洁,有英国式小康家庭的良好教养,又无可执剔地钟情于他。幸福的新婚之日,这位新娘却因性知识未经启蒙、性心理发育未臻成熟,竟于洞房之夜惊惶出逃,将她丈夫视为非礼虐待她的禽兽而加以张扬,致使一夜之间罗杰在校内和香港英国人圈子里名誉扫地而不可收拾,罗杰和新娘的情感自此始已无可挽回,他自身又因之顿成宿敌和周围人们攻讦对象。无形的精神罗网威逼着他终于黯然自熄了生命之火。

这里,作者的文化批判眼光显然已不限于旧中国的封建文化,固然这些英国人由于长久生活在东方殖民飞地的封闭氛围之中,某种程度上已将英国半古典式陈规旧俗和老中国社会文化的窒息隔膜触合,但作品一开头就机敏反讽地点出,旧中国文化通过那些小说杂书对色情、性行为的"直爽”道出,给略具阅读条件的女孩子们的“性教育"机会倒比英国为多,相比之下那些英国女孩子在性文化方面竟“纯洁”得空白。然而这仅仅是一种外在形态上的不同,作品心理剖析的笔锋指向了人性深层的某种共同病变。愫细的母亲,守寡谨严、貌似厚道通达的蜜秋儿太太,为了她和三个女儿之家的“门风”,从来严禁女儿们看任何涉及性问题的文字,连报纸都要经过她的检查,为了这种“非礼勿视”的森严自卫,不惜让她们人性被压抑与被隔膜,大女儿靡丽笙已经因这种心理不健全而造成婚姻悲剧之后,也依然不容许愫细对此有些微了解。直到愫细婚礼之前,她和靡丽笙分明有着悲剧即将发生的预感,却仍对如此严重的人性命运问题采取麻木或虚伪的缄默。而已过中年的知识者新郎罗杰,作者虽颇同情于他的质朴古板和“罗曼谛克",实际上他和愫细的婚恋基本上也不过是一种盲目的行为程式,并无多少心灵撞击迸发的真正激情;直到洞房之夜新娘惊逃之前,他竟然还不了解愫细原来对性爱如此无知,这正反衬出他自己对两性情爱真谛也是似懂非懂、颇为麻木;根本原因是他在婚礼前曾忽然感觉到的:“人人都被包围在他们自身的悲剧空气里”,他人和自已都是自私的;在某一刹那间甚至因此“野蛮地无理可喻地”对峙。这样,在这种文明的背景氛围中,由二十一岁的新娘愫细人性启悟未完成而引起的反生理行为和心态逆变,由一个小小的契机,就猝不及防地引爆了四伏于人物内心的危机因素,轻而易举地毁灭、葬送了两颗心灵和男主人公的生命。


--  作者:hairen
--  发布时间:2022/2/3 23:42:11

--  
    由此可见,张爱玲这两篇精粹而意蕴丰富的作品,对人性启悟母题的表现,既不像她所师承某些手法的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那样,将主人公(贾宝玉)青春期的一个启悟性梦境作为人生高度浓缩的象征;也不象西方古典浪漫主义代表作(如《少年维特之烦恼》)那样,将主人公的青春期激情和由此引起的人生危机感作淋漓尽致的主观抒发,直接傾吐对健康人性的追求呼唤。张爱玲写的既非传统意义的启悟故事,亦非启悟的象征梦境或抒情诗篇,她所注视和着力剖析的是现代人启悟逆现象中的人性的畸形变态,通过对我国现代小说甚少涉笔的“启悟期”人物的性心理、潜意识的独到显现,呈示出麕集着中西文化病理基因的人性自我窒息的深刻危机。
   启悟行为或启悟过程的核心或本质意义,乃是人的自我发现,即对自我的人生位置的重新认识。张爱玲启悟小说的最深刻有力之处,还在于能够通过人物深层意识的痛苦搏斗、性心理的激烈撞击,意象鲜明地表现人物对自我与人生存在的终极观照,揭示出这种存在的深刻荒谬性

《茉莉香片》里聂传庆对自我存在的真正意识,萌发于他重温和进一步感知其生母冯碧落ニ十多年前婚恋悲剧的残忍,而作为当年悲剧参与者与后果的各方人物忽又集于周围之时,在几方面强烈反差的刺激触发下,他忽然意识到自身存在于人世,乃是以生母为牺牲的一种冷酷结合的荒谬结果。这本是一个启悟的契机和开始。他对自我的朦胧发现开始是在母亲幻影的出现之中:

“那守在窗子前面的人,先是他自已,一刹那间,他看清楚了,那是他的母亲……她在那里等候一个人,一个消息。她明知这消息是不会来的。她心里的天,迟迟地黑了下去……他不知道那究竞是他母亲还是他自己。”

从此他既憬悟到他母亲是绣在、死在屏风上的一只白鸟,自已又是其间化出的断无逃生可能的同样一只鸟;又不断恍惚地设想自已本来可能是“言子夜的孩子”,“也许他就是言丹朱。有了他,就没有她”;隔了一段时间,经过痛苦的反省与观察,他又“深恶痛绝”地发现了“那存在于他自身内的聂介臣”……对自我的历史,现实与可能的各种存在因素的反复认识,伴随着其性心理各种情结的交替强化,他发现和认识自我的挣扎极其强烈又痛苦迷乱。他既意识或感觉到自身和存在的荒谬性,又无法认定一个健全独立的自我,甚至希求潜入沉寂的黑暗,“在黑睛中他可以暂时迷失了自已”。然而须臾间他可以迷失到不知自身“是谁”,在暗夜僻径和丹朱独处时,他的“两个自我”又先后出现激烈拼搏:一个希求言丹朱成为他的不单是一个爱人,而且是一个父亲、母亲那样神一般的创造者;一个则穷凶极恶地要制其死命,“有了你,就没有我,有了我,就没有你”;到后者完全占了上风,他失去控制地肆虐行凶之时,他的自我就完全崩溃了。最后他还是“跑不了”。主人公启悟意义上的自我认识不可能完成。然而作品已经相当充分地呈示了对这一人生存在的内外观照,特别是通过对反人性的两性错合及其衍生出的生命存在的迷幻与荒谬,作了深刻的心理化与意象化的表现。

               (待续)


--  作者:hairen
--  发布时间:2022/2/3 23:47:23

--  

另一篇中的男主人公罗杰并非处于启悟期,而愫细的不得启悟及所引起的人们一系列行为,却使他反照自我,猛烈意识到人生的荒谬。小说先在罗杰婚礼前的早晨自信和渴望一切顺利和健康的前奏里,以蜜秋儿太太、靡丽笙和愫细相对哭泣这种"齐打伙儿举哀”对他的突来刺激,使他蓦然感觉到自已所害怕的“真正的、血与肉的人生",猛地意识到周围一切人的自私,及包围着他们的悲剧空气,甚而自己此时的憎厌情绪,感觉到自已“这一刹那是一个野蛮的、无理可喻的动物”。可是这种对人生和人性的锐敏反照,并未能使他和人们互相了解,正如张爱玲的另一名篇《倾城之恋》里所描写的:“隔着一层层无形的玻璃罩—无数的陌生人,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当他得知洞房之夜的猝发事件之后“环境逼迫他”、已经把他这个愿意做普通人的人“推到大众的圈子外面去了”,他才顿时“感觉到圈子里面的愚蠢—愚蠢的残忍……”而“圈子外面又何尝不可怕,小蓝牙齿,庞大的黑影子在头顶上晃动,指指戳戳……”

这是一次激发他彻底认清自我、认识人生的关键契机。然而他仍然力图摆脱这“许许多多冷酷的思想”网子,摆脱自已心灵深处“断断续续的抽噎哭泣”,在极度痛苦中,竭力以平和的内省寻求着心理与外界的平衡。在人群的“鄙视”中他又不能不感觉到“同时她们畏畏缩缩地喜欢一切犯罪的人,残暴、野蛮的、原始的男性”,长此以往"总有一天她们会把他逼成这么样的人”,他急于逃脱而未得;而真正的浪荡女人哆玲妲公然挑逗、勾引他,告诉他靡丽笙丈夫走投无路而死的消息,却使他突然悟透了逼死健全人的人生,感觉到“洋溢的和平”、“颠颠倒倒的怪梦”和“一直暗到宇宙尽头”的黑暗,意识到“太古的洪荒—人的幻想、神的影子没有留过踪迹的地万,浩浩荡荡的和平与寂灭”,至此可见罗杰已经从一个特定角度参透其人生世界的存在,完成了自我意识的质变,他最后以自我毁灭为归宿,已经是情景行为交融一般不可避免了。 

读张爱玲的一系列启悟题材的作品,(除上述两篇外还有《花凋》《心经》、《年轻的时候》等等),我们不仅深感其冷峻警辟;这些篇章里心理分析的精确深透与折射世纪末文化氛国的丰富意象的和谐结合,则更令我们惊异。如前所提及,张爱玲这些作品并不是简单因袭模仿西方心理分析派小说的纯枠内向表现及意识流等写法,她既将主要人物视角为主的简练叙事和充分酣畅的人物内心呈现相结合,又灵活神蕴地随时化入主观观照,激发连翩的意象,所以产生的总体形象能够涵量恢宏、感性印象鲜明浓烈。当然,这无疑首先得益于对现代人物变态从深层意识中进行的犀利剖析令人警醒,更值得重視的是她并不止于此,而是在此基础上呈示出人的自我存在意识的发现与迷失,以及人生观照的质变过程和生动意象,并敏感地从中西旧文化畸形媾合里追溯病态文明的背景、本源。固然,她的这种透视的主观基点中,是包含着对人性劣根与社会文明危机的悲观理解,但从形象的总体意蕴效果上,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就从艺术高度上超越了三十年代现代心理分析派重在形式实验的探索,而且从形象的理性内涵上超越了作家主观上的自我。

                                  1986.11.于福州

                                载《海峡》1987.1期


--  作者:hairen
--  发布时间:2022/2/3 23:50:46

--  

注释

①“启悟”( initiation )原是人类学的术语,指远古文明时期的“丁仪式”,后来引伸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文学批评等领域中,泛指人在青春期或此后经历的人性走向成熟,重新认识人生、社会与自我,完成新的自我发现的一个重要转机过程。国外文学研究领域中称之为“启悟母题”(initation 一 montjar)


本篇图文发于“国真艺文”公众号


【作者的话】 

  谨发本人早期评介优秀小说家张爱玲文章(曾为许多论文引用),作为张爱玲101周年诞辰纪念。(附本人张爱玲小说创作和改编电影课件选页)    2021.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