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闽海-台海论坛 (http://mhwh.com/dv7/index.asp) -- 人文博览 (http://mhwh.com/dv7/list.asp?boardid=5) ---- 文物已遭破坏 申遗要等5至10年:拯救京杭大运河 (http://mhwh.com/dv7/dispbbs.asp?boardid=5&id=431) |
-- 作者:dfish -- 发布时间:2004/9/9 0:08:44 -- 文物已遭破坏 申遗要等5至10年:拯救京杭大运河 文物已遭破坏 申遗要等5至10年:拯救京杭大运河
日前,京杭运河沿线17市(区)的有关负责人齐聚山东济宁,准备将发展运河沿线城市特色文化联合起来,为拥有着2700年历史、兼容与融合着中国南北文化的京杭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然而即将全面施工的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将穿越京杭运河。当现代文明与古文明碰撞时,京杭大运河会有怎样的结局呢?昨日,记者从江苏省水利厅获悉,作为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举世瞩目的文物保护已完成前期调查,抢救保护规划方案有望于今年年底正式出台。
沿线涉及151处文物点
据介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从扬州下属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和即将兴建的宝应站抽江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为输水干线和分干线,逐级提水北送。工程江苏段中有相当长的渠段是利用古代运河修整、疏浚、拓宽后输水,工程沿线将穿过江苏省历史文化遗存埋藏十分密集的扬州、淮安,运河两岸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因此肯定将受到影响。
据省水利厅的一份资料显示,今年文物保护部门对江苏段工程沿线的文物进行了全面的复查、补查,沿线共发现有文物点151处,扬州30处、淮安56处、宿迁28处、徐州37处,其中还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分别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驿站———扬州的盂城驿、东临洪泽湖的“明代第一陵”———淮安的明祖陵。这151处文物点基本上都在运河边上,其中70处是在原市县博物馆调查的基础上复查并确认,81处为新发现并确认的文物点。而这151处文物的类型多、价值高、有年代,从几十万年的远古到五六千年的新石器,从夏商周秦汉到唐宋元明清乃至近现代古迹,充分地反映了江苏历史文化发展和文明演进之路。
此外,东线一期工程完工后,洪泽湖蓄水位由
运河文物此前已遭破坏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取道京杭大运河,而大运河本身就被专家们称为不可移动的文物。其所包含的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对于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以及中国古代文明的进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专家们一致认为,大运河的文物抢救规模史无前例,远远超过当年的三峡工程考古。
然而,城市化进程也给大运河带来了威胁。大运河部分区段因为历史原因而断流,目前正遭到新城区和农田蚕食;与之密切关联的地方戏曲、民间传说和民俗等地方文化也在日益消失。南水北调江苏段工程前期,部分省市在工程前期设计过程中因未充分征求文物部门意见,更是致使文物保护工作未能充分纳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经费的问题更是各地文物部门的普遍困扰。事实上在已经开工的地段,一些与运河有关的文化遗迹已经随着推土机消失了,诸如民居、龙王庙、古船坞这些文化遗迹虽然够不上“文物”,但是却是运河文化的直接表现。有关专家指出,导致大运河容貌遭毁的原因主要还是,一些地方对大运河保护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够,各地保护现状和管理方式不一,缺乏保护的整体性和统一规划。
文物保护规划年底出台
目前,针对大运河申遗的议题制定统一政策,省水利厅正在制定更佳的施工计划,以便可以更好地保护运河。
据江苏省水利厅南水北调办的有关负责人介绍,水利厅、文化厅成立的“江苏省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省文物保护规划组”正同心协力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文化部门规划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本次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起草编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段文物保护规划,然后汇总给水利厅进行审议,决定工程如何施工。据悉,这份江苏历史上规模最大,统一扬州、淮安保护现状和管理方式的文物保护规划有望于今年年底正式出台。
江南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