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闽海-台海论坛  (http://mhwh.com/dv7/index.asp)
--  四海唐人街  (http://mhwh.com/dv7/list.asp?boardid=6)
----  听郎咸平讲座  (http://mhwh.com/dv7/dispbbs.asp?boardid=6&id=805)

--  作者:fanny
--  发布时间:2004/12/12 16:07:11

--  听郎咸平讲座
网上的相关报道早已沸沸扬扬。却一直没怎么在意这场关乎国计民生的郎顾之争!

前天晚上听郎咸平的讲座,真的被触动了。

本来早就想写点什么,终于今天有时间坐下来,好好地回味那场我进校以来听的最火爆的一次演讲——500人的大教室估计来了有1500人。

我没有想到我能听懂本以为是艰涩的金融问题,更没有想到自己会这样地被这位学者折服!我开始认真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者的社会良心。

“中国要往何处去?”“中国的股市缺什么?”

他用半幽默的语言讲述了那段真实的西方股份制历史,阐析了包括“辩方举证”“证监会权力由宪法赋予”等西方的严刑峻法,不只是普通法,大陆法一样可以用严刑峻法,逼迫出信托责任!

中国缺什么?不缺钱,缺股民的信任!任何思想教条化都是危险的!

我们要的是以民为本的法制,而不是简单地不加咀嚼地吸收西方股份制的表皮,却没有看到它坚实的信任基础!——严刑峻法使然!

我们真的不希望看到不规范的股市里流动着父辈的退休金、养老金、保险金!


--  作者:fanny
--  发布时间:2004/12/12 16:15:55

--  
[转贴]

发信人: wangzhou (shaoxia ), 信区: RUCexpress
标  题: 也听郎咸平演讲!
发信站: BBS 天地人大站 (Sat Dec 11 00:22:15 2004), 站内

于昏昏然时有幸拜听了郎咸平教授于今晚在人大之讲座,真可谓听者如云,万人空巷,郎本人亦一如即往,嬉笑怒骂且不失妙趣横生之语,席间听者群情激奋,掌声不绝。早闻媒体称其公演为“经济舞蹈”,在本人看来,“经济摇滚”亦不为过也!

郎咸平,何许人也,业界已有“郎监管”、“孤胆英雄”、“民企教父”、“流氓教授”和“三无教授”等诸多称谓,其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金融财务学博士学位,曾执教沃顿商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坊间一流名校,现为香港中文大学财务学系讲座教授,长江商学院教授,深交所公司治理顾问等多个头衔。其长期致力于研究公司治理以及保护小股民权益的课题,与“吴市场”有几份神似。郎因“炮轰”德隆系而扬名股市,并因质疑格林柯尔引发著名“郎顾之争”,顾更是一纸诉状,以诽谤罪将郎告上香港高级法院并得其受理。在内陆,则引发了全国轰轰烈烈的国企产权改革大讨论。而在此之前,郎亦曾三叩TCL、四问海尔。

郎之基本主张为:加强政府强力监管、建立信托责任和保护中小股民利益。实言之,就其所倡之理论并不足以扬名天下,其更多以“敢骂敢讲”辅之“有良知之公共知识分子”而哗然天下。实中国经济业界之诸多阴暗,学界不可谓不知。不同的是,郎讲了,其不但讲,更骂,不但骂, 更骂得指名道姓、既凶且狂、不留任何情面。 “郎顾之争”之初,国内经济学家曾“集体失语”,曾有经济学家语焉“对其言论知之不多,不便评论”而倍受媒体指责,随后郎矛头直指之“新自由经济学派”学者张维迎公开质疑郎,张亦为内陆直接叫板郎之最知名经济学家,一时带动诸多学者、媒体对郎质疑和围剿。此后,郎之行为颇有“斗士”之风范。
 
今晚郎之演讲亦着眼于“法治”、“监管”、“信托责任”三大关键词,并不时奚落证监会高层,慨叹其言论不为后者所接受。就“法治”而言,郎主要通过英美普通法系(Common Law System) 和欧洲大陆法系(Civil Law Sytem)进行分析比较,指出所谓“Common Law”本质即为“common views”,依郎的理论深推,在本人看来,其亦可拔高到“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郎指出这种“Common Law”是深深植根于“common people”的血液之中的,对其赞赏不绝于口。当然,对于“continental law”,郎亦未一言蔽之,指出其实为政府制定法令强制要求人们执行,并谓“continental law”之创始为拿破仑,盛赞其不但为“军事天才、政治天才”,更为“经济天才和法律天才”,其开创之“continental law”很大程度上帮助了法兰西帝四横扫欧洲、执群雄牛耳,而推进“continental law”为德意志帝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并让德国迄今仍为全球之翘楚。在“信托责任”方面,郎以“trust”(信托、信任)一词讲起,称英国人之“trust”渊源已久,相对而言,美国人最初则缺乏“trust”,直接导致股市每况愈下乃至发生1929年的大崩盘,后以罗斯福“New Deal”创举讲述美国证券法(Securities Act)之由来,谓其实为“Securities Act”、“Exchange Act”之结合,并在该法下设立了SEC(美国证管会),SEC前三任主席的强力监管有力推动了美国股市的健康发展,其结论为:法治和强烈的监管有助于人们建立“trust”,并带动股市和社会的良性发展。

席间郎反复提及中国股市的黑暗和浑浊,并称实质为多数企业或企业家没有“trust”,故之中小股民缺乏“confidence”,指出应加强政府监管,并对“自由”、“放权”、现行国企改制、养老金和保险金入市等痛心疾首。郎另一重要观点是西方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之今日成果绝不能作为我们当前模仿对象,估计其矛头应指向国内主流的新自由经济学派。

末了,当有听者问及 “郎顾之争”,顾已将诉至公堂,并对郎之境况甚为担心,郎此时颇为激奋,声称其最为崇拜人士为民主革命斗士林觉民,其“为天下人谋永福”之精神方为真男儿,以此表其志,当时大多听者均为之动容,亦包括本人:)

昔日觉民君在其惊天绝唱《与妻书》中谓:“吾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若郎教授真以此信念为己愿,则为其击节叫好、称其“斗士”亦远不为过也!


--  作者:guog
--  发布时间:2004/12/12 18:03:53

--  回复:(fanny)听郎咸平讲座
    郎咸平的讲话在一些方面可以说是一言中的 

可顾的观点到底是怎么样的 好象还不大清楚 

要是也能简要介绍一二 就好了


--  作者:fanny
--  发布时间:2004/12/13 8:55:08

--  
http://www.phoenixtv.com/home/zhuanti/xwshj/langxianping01/langxianping03/index1775.html
--  作者:fanny
--  发布时间:2004/12/13 8:57:11

--  
顾雏军:年龄:44   出生地:江苏扬州   教育:硕士(天津大学,动力工程系),本科(江苏工学院,热能工程系)   主要公司:格林柯尔控股,顺德格林柯尔企业(www.greencool.com.hk)   公司总部:香港   上市情况:香港创业板-8056 格林柯尔科技(2000年7月),香港-0921广东科龙(2002年4月),深圳-000921 科龙电器(2002年4月),深圳-000521,200521 美菱电器(A股,B股2003年5月)   主要行业:制冷机和冰箱   财富:10亿元

--  作者:fanny
--  发布时间:2004/12/13 9:00:04

--  
实际上早在2003年早有报道:

顾雏军: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13日08:32 新华网
  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让人满意的答案, 顾雏军至今仍是一个谜。

  6月1日格林柯尔收购美菱,据称此举可以使格林柯尔占据中国冰箱行业的半壁江山。

  顾氏“迷雾”:让人看不清很多人感兴趣却弄不清的首先是顾雏军的“发家史”。按照公开报道我们可以理出这样一条线索:顾雏军生于1959年,江苏人,在江苏工学院热物理专业毕业后进入天津大学读研究生,1989年去了英国,创办了顾氏热能技术(英国)有限公司。1992年,顾雏军在加拿大成立了格林柯尔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2月,顾雏军回到国内发展,投资5000万美元在天津建成亚洲最大非氟制冷剂生产基地。2000年“格林柯尔”在香港创业板上市。2001年,2003年,格林柯尔相继收购广东科龙和安徽美菱。

  这个线索算是比较明白了,但是在国内仍有不少传言和疑问:一个技术人员到国外几年怎么就摇身一变成了资本高手?

  其次是他发明的的制冷技术。早在1989年顾雏军就因提出“顾氏热力循环系统”理论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而学术界也对此展开了长达数年的争议。尽管过了多年后,顾雏军带着他的技术专利回国创业,但还是受到了包括他原来的导师在内的一些国内专家质疑。

  顾氏“暴雨”:都能感受到

  如果说“发家史”因为遥远让人难以捉摸,制冷技术又太过专业让人茫然,从而导致一般人难以了解顾雏军而觉得如坠雾里的话,那么,顾雏军1995年回国以来的动作,从天津建厂,到香港上市,再到收购科龙、美菱,一连串的“大手笔”就象一场接一场的暴雨,让每一个业内人士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他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物。

  有业内人士评论这次格林柯尔购美菱,是“投向冰箱业的深水炸弹”。格林柯尔收购科龙主要是科龙内部的事,而有了科龙再收购美菱就是冰箱业格局巨变的大事了。以2.07亿元的巨资、每股2.5元的高价鲸吞了冰箱四大家族的另一成员美菱之后,格林柯尔有了800万台的产能,已经在规模上坐拥中国冰箱业的三分天下,更何况,有了科龙的先例,美菱的转制成功似乎不难,海尔、科龙、新飞、美菱,表面还是原来的四大品牌,但反掌之间已经改变了竞争地位,长久以来的稳定格局土崩瓦解。

  在格林柯尔宣布控股美菱当天,美菱的股票一开盘就跳上了涨停板,一直萎靡不振的ST科龙也开始爬升,3天后,科龙摘掉了ST“帽子”。这样,一个由格林柯尔、科龙电器和美菱电器组成的“格林柯尔系”就在中国资本市场诞生了。

  甚至有人在揣测,格林柯尔收购的“下一个会是谁?”因为此前,顾曾对媒体称,欲拿下全国半数冰箱企业。在一系列收购以后,目前已经达到800万台的产能,据其目标1000万台尚有差距。科龙目前是华意压缩的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达22.73%。证券业分析人士称,华意压缩主营压缩机等制冷设备的配件的生产,有着顾氏的制冷链条的对接基础,因而格林柯尔方面随时可能增持。该分析员认为,顾雏军下一个控股的目标很可能就是华意压缩,这样,从制冷剂,到核心配件压缩机,到整机,顾就可以真正实现把整个产业链整合起来。

  顾氏“旋风”:还要刮多久

  顾雏军和他的格林柯尔公司,更象一场从大西洋彼岸刮来的旋风,引起了中国大陆业界的震动。首先感到风力冲击的,也许是那些国内经营了多年的冰箱业巨头。他们也许会思考:为什么一个从海外回来的个人在短时间内成为霸主?海外背景到底能给企业带来什么?

  接下来要考虑的也许是技术对企业到底有什么价值。尽管受到质疑,但顾雏军还是依靠自己的专利推出了多个品牌的新产品,赢得了巨大的市场份额。了解顾雏军的人都知道,1998年中国氟里昂替代进入倒计时的时候,格林柯尔瞅准商机迈入中国市场,利用自己的专利技术,不到3年,在中国的北京、深圳、武汉、海南、天津分别建立了高科技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从而赢得了2000年7月在香港创业板成功上市,筹资7000万美元,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最值得思考的恐怕是如何从国资公开交易中挖到“金矿”,低成本进入资本市场。有业内人士分析,格林柯尔此次控股美菱,“这笔买卖非常划算”。前几年,建一条产能100万台的冰箱生产线,投入资金达8000万美元?约6.4亿元人民币?,而此次格林柯尔仅掏出2.07亿元,就将拥有150万台产能、市场份额在全国位居第四的美菱股份收入麾下。而此前控股科龙,更是一笔轻松赚钱的买卖: 当年格林柯尔拟出资5.6亿元收购科龙20477万股,首笔款为1.5亿元,其余款项在2001年12月23日开完临时股东大会后按协议到位。而在2002年4月,科龙宣布2001年巨亏超过15.55亿元,这使顾雏军的出价也顺理成章地变为每股1.70元,合计转让价款减少为3.48亿元。

  分析人士认为,国有资产转让采取公开方式,不需要用“暗箱”,完全市场化运作,受让国有资产完全靠投资者的眼光和实力。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随着国有资产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国有资产转让的额度以及涉及的行业都是空前的,加上前期国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上万亿元不良资产的加速处理,可以说是遍地是金。(冀文海整理)(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3 9:05:26编辑过]

--  作者:guog
--  发布时间:2004/12/13 9:31:21

--  
           "真的不希望看到不规范的股市里流动着父辈的退休金、养老金、保险金"!  ---中国的社会现实却无情的告诉我们  不规范的股市侵吞的一多半可能就是上亿老百姓的退休金、养老金、保险金 !

        国有资产的流失不再是什么秘密 随便请国资委和真正的人民代表组成一个检查组 到你所在的当地大型和中型国企 仔细认真的查查它们在资产流向吧 查不出问题那才怪哪  

       顾雏军者流在郎咸平象征性的一炮轰鸣之后 暴跳如雷 不正说明有什么被击中了吗  可惜他们气势汹汹 却拿不出什么理论来和对方论战

           —— 这才是真正的社会焦点  下一段时间将检验我们的媒体究竟能不能算是

大众媒体 !


--  作者:fanny
--  发布时间:2004/12/13 20:02:40

--  
是啊,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以郎咸平为代表的学者的呼声能多少唤起政府官员的良知,下决心为十几亿的中国人有所作为。


--  作者:南方客
--  发布时间:2004/12/28 11:48:14

--  央视公信力打折扣-郎咸平缺选经济年度人物
郎咸平为何缺选经济年度人物 央视公信力打折扣
 

       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一种批评,郎咸平等学者缺席此次"经济年度人物"评选,这不仅是央视的问题,还表明社会缺乏容纳批评的气度。而批评的缺席,将会使欺诈和造假失去一支重要的制衡力量。近日发生的黄宏生案就是一个警示。

       尽管我预感到郎咸平有可能缺席央视今年的经济年度人物评选,但当这种预感真的被证实时,我还是感到一种苦涩。也因此,我不得不对央视今年的经济年度人物评选的公信力和公正性,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首先申明,我并不是对郎咸平有什么偏爱。相反,在刚刚硝烟初歇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大讨论中,我对郎咸平的一些观点还提出过批评。我这么说,完全是从一个评选应有基本的公信力出发的,因为不论从央视自己提出的标准来看,还是从实际操作中的"因事寻人"原则而言;也不论与别的候选人比较,或者用往年的年度人物来衡量,郎咸平都有资格进入今年的年度人物行列,更不用说候选人了。

        今年央视评选年度人物的标准是"创新、责任和健康"。按照央视对此的解释,郎咸平入选年度人物当之无愧。郎的公司治理学问在学界有目共睹,其为中国股市引入的"辩方举证"和"集体诉讼"的理念与思想,在国内也堪称首创。尤其是他对中小股民正当权益的呼吁和保护,体现了一个学者的社会责任,否则传媒和股民也不会送给他一个"郎监管"的称号。如果说这些还不足以保证他当选的话,那么,今年下半年由他而掀起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大讨论,影响延续至今,难道还不能使他入选年度人物吗?

       因为按照央视的说法,"因事寻人"是评审团提名的一大原则。也就是说,先确定今年中国经济界最大的几个事件,再找出这些事件中的关键人物。想想看,在今年引起社会关注的重大事件中,有哪件比大讨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更深远呢?

        回顾2000年的股市大讨论,吴敬琏因直言股市泡沫而赢得了当年的年度人物大奖。颁奖词是这样说的:"吴敬琏用自己的行动宣示了一个道理:做学问重要,良知和勇气更重要",以此来衡量郎咸平在这次大讨论中的行动,其用严格的财务分析,揭示和抨击国内一些知名企业鲸吞国有资产、席卷国家财富的行径,非有更大的良知和勇气而不能为之。

        在12月2日央视公布的经济年度人物侯选人名单中,我们见到了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央行行长周小川以及中国消费者协会(集体)等熟悉的名字,但是,更多的是公众不熟悉的企业家。诚然,公众不熟悉并不表示他们不能入选,然而,既然作为年度人物,就理应尽可能为公众所熟知才更有公信力,如果公众此前对其情况一无所知,叫人们怎么去评选他?

        但是,郎咸平居然落选了,相信这一结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要不媒体不会把这作为一个新闻来报道,而网民对此的热议也说明了这点。

       央视没有解释郎咸平出局的原因,只是说,在评选之初,郎咸平也曾得到提名,但在进入候选人名单的投票中最终落选。这就让人更不明白了,郎咸平为什么在这个环节落选?是因为他是香港学者,还是因为他在学界争议太大,或者是其他不可为外人道的原因?

       还在评选之初,曾有人预测郎咸平的出现将会对央视是一个尴尬。如果郎咸平入选,鉴于央视某种不言而喻的权威,这等于承认他对国资流失和国企产权改革的指责是对的;而如果郎咸平落选,央视则要冒被公众指责丧失公信力的危险。因此,央视摆脱尴尬的做法很可能是,把郎咸平选上,但排在10位年度人物的末端。

       在我看来,这个预测具有相当的说服力,事情果真如此的话,那么,央视显然是做好了被骂的准备。问题是,央视现在为什么不愿这样做?我们看到,揭开阜阳奶粉事件的农民高正成为"年度社会公益奖"候选人,而同样是揭开MBO锅盖的郎咸平却被落选,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难道是因为郎咸平是个争议性的人物,其所提出的一些主张不被主流经济学家所接受?

       央视的尴尬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即年度人物究竟评的什么?是否可以因人物本身的争议而否定他本应具有的价值?

       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一种批评,郎咸平等学者缺席此次"经济年度人物"评选,这不仅是央视的问题,还表明社会缺乏容纳批评的气度。而批评的缺席,将会使欺诈和造假失去一支重要的制衡力量。近日发生的黄宏生案就是一个警示。黄去年当选年度人物,最近因被指控4年前上市做假和挪用资金,被香港廉署拘捕。从这点来看,就暴露出了央视实际的做法与其宣称的标准是不一致的。现在,在郎咸平身上,央视又用自己的行动破坏了自己倡导的社会准则。缺了郎咸平的年度人物评选是残缺的,不公正的,也是没有价值的。这样的评选,不去关注它也罢。(邓聿文)


    2004年12月07日 上海证券报


--  作者:fanny
--  发布时间:2004/12/28 20:56:05

--  
我想这也是很多做媒体的尴尬吧。也许策划者自己都不愿意看到这个结果。


--  作者:风铃
--  发布时间:2004/12/29 12:09:02

--  
我也说两句:

央视还有公信力吗?政府认为央视应该是党的喉舌,公众认为央视应该是社会的良心,而央视呢,却把自己当成了权利和金钱的忠仆。央视的公信力打折已经不是头一回,如今人们想知道的似乎是:央视到底还有没有公信力?


--  作者:river
--  发布时间:2004/12/30 11:24:11

--  

知道咸郎平,是在年初吧。始于他的勇气和良知,以及,对治学的笃定。其实专业与他隔了千山万壑,并不太明白他做的事情,然,对社会的良知和激愤,我却极为赞赏。还因为他是一个台湾人。国企管理层购股之争,咸的“保姆论”,立论极严,我这外行看了,生生的一身汗。

 

 


--  作者:river
--  发布时间:2004/12/31 14:14:53

--  

以张维迎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家主张“新自由经济主义”,主张靠拢西方的改革,认为产权不明晰是企业效率不高的原因,所以要进行产权改革,主张MBO。而咸郎平的“新法制主义”主张加强政府监管(他从来没反对过产权改革),如果政府过早退出,国有资产久会流向少数资本家。比如菲律宾,几乎复制西方一切制度,而政府过早退出市场,他的女人最后给别人做女佣。所以目前西方的民主和自由是结果,不能简单的复制,而要追溯到起源,拿破仑时期。以上是学术争论之一。

这样的结论,咸用了差不多10年时间考证。咸郎平是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台湾人。他本身受自由经济主义影响很深,台湾在“民主和自由”之后的经济衰退触发他思考。他通晓西方历史和对经济演变的深入研究,以及不断做案例分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观点。这条脉络也是做研究工作的经典思路:发现问题,回顾历史,分析现状。他的理论不是只限于目前对大陆经济的评价,其实在学术界他成名很早。可是在西方游学过程中,他认识在西方经济发展的如此完善的情况下,他已不能有所作为,更不能忍受60岁的时候还和30岁一样,所以放弃美国的平静生活,到了香港。学术的沉淀加上强烈的内驱力和渴望,所以他今天可以平静称自己才是主流经济学家,虽然只有一人。然而无论他的理论多么贴近民众,多么指呈弊端,不被付诸实际,就是无用之学,只有伤感了。细致扎实的学术研究和强烈的内驱力是他突出的特点。所以,审视之后,他选择了孤独的不能后退的生活。

对于政府,好像战国时期纷乱之局,纵横家们各执一词,哪个帝王能肯定苏秦张仪谁对谁错呢。搬着石头过河的事情,必然走得很谨慎。

关于股市,咸的担心令人焦虑,谁能希望不规范的股市里流动着父辈的退休金、养老金、保险金呢!其实炒股的人在中国还算是多少有点钱的。

 


--  作者:hairen
--  发布时间:2005/1/4 23:25:11

--  消息人士透露国资委反思/国资流失比郎咸平说的要严重

消息人士透露国资委反思/国资流失比郎咸平说的要严重

中航油事件 央企凸显产权代表缺位 

      国资委内部人的反思

        作为国有企业出资人代表的国资委,上周末对“中航油事件”有一个深刻的反思。

        昨天,一位消息人士向本报透露,国资委上周末在清华大学悄悄举行了一个内部学术会议,国资委监事会主席季晓南当场表示,中航油海外失利的主因在于企业产权代表缺位。

       透露消息的这位人士正是当日为数不多的与会者之一。

    2004年11月底,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爆出炒油巨亏5.54亿美元的丑闻,一个被誉为走出去棋盘上“过河尖兵”的明星国企瞬间濒临破产的边缘,这一事件触到了国资委的痛处。

       在中央正大力支持国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当口,尤其是在国内正鼓励以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发展资本市场的关键时刻,巨额的亏损事实使“中航油事件”成为了一桩金融丑闻,对于积弊已久的国企公司治理问题的冲击也不啻是一颗重磅炸弹。

        2004年12月10日,国资委曾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首次对此表态,但只是简单地指出这种指数期货业务属违规越权炒作行为,并未分析这种违规运作的源头。

    中航油败于监管失效

        直至今天,中航油及其总裁陈久霖仍在接受新加坡有关部门的联合调查,而国内对这家最主要的航油供应商的善后工作也仍在进行。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那么,谁该对这个结果负责?目前,已经有棒子打到了中航油上级集团公司头上。但季晓南认为,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很复杂,关键在于监管的有效性和产权代表的缺失。

    从2003年开始,由于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开始从事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这种金融投机行为造成了5.5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但直到陈久霖被新加坡警方拘捕时的一年多时间里,亏损局面一直没被发觉。

       国资委另一位重要人士也认为,“中航油内部不是没制度,但是执行不力;它内部的监事会可以起作用,但作用并不完全。”

       据透露,中航油东窗事发前,已经有内部人士提出预警,指出“中航油存在很大的经营风险,陈久霖对公司治理不理不睬”,但这个警告终究没有变成制止陈的行动。

      “根本问题在于企业内部'所有者'代表的缺位”,季晓南认为,企业经营者是有私利的,如果缺少一个代表企业资产所有者的独立个体,或者由经营者同时充任了国资的“所有者”代表,就很容易导致内部人控制的现象,造成监事会执行不力。

     国资流失比郎咸平说的要严重

       事实上,内部人控制问题也不光出现在中国,引起全球震惊的美国“安然”公司早已是前车之鉴。

    清华大学的一位学者认为,国资委的出现已经部分解决了国企改革所有者缺位的问题,但从个体来看,企业内部产权代表缺位的现象依然存在,这正是国资委下一步改革的重点之一。

    在他看来,为防止企业内部人控制,企业首先要实行股份制;资本市场、证券机构对企业的监督要保证有效;而国有独资企业也可引进外部董事制。

    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中,国资委在“流失”这个问题上屡屡遭遇难题。在“中航油事件”之前,国企MBO(经营者持股)造成国资流失的问题已引起广泛讨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正是引发这场讨论的焦点人物。

    在当天的会议上,季晓南也第一次明确表示出国资委对“郎顾之争”的看法,“我们认为,郎咸平反映出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上有些方面甚至比他说的要严重,但是他的结论还是过于偏激了”。(实习记者 张黎明)
     2005年01月04日 北京晨报


--  作者:hairen
--  发布时间:2008/4/19 0:17:31

--  
重读郎顾之争大有益!
"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让人满意的答案, 顾雏军至今仍是一个谜。"这是发帖的2004年的话   后来怎么样大家都知道了  郎对顾的判断
完全被证实 2006-07 年顾已经锒铛入狱

  
“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中,国资委在“流失”这个问题上屡屡遭遇难题。”“ “根本问题在于企业内部'所有者'代表的缺位”,季晓南认为,企业经营者是有私利的,如果缺少一个代表企业资产所有者的独立个体,或者由经营者同时充任了国资的“所有者”代表,就很容易导致内部人控制的现象,造成监事会执行不力。
  
季晓南(国资委人士)也第一次明确表示出国资委对“郎顾之争”的看法,“我们认为,郎咸平反映出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上有些方面甚至比他说的要严重,但是他的结论还是过于偏激了”
   那么现在国企在股市异常震荡中表现出的弊端 难道还能说郎是偏激吗?!